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服务时间08:00-24:00免费课程/题库
微信扫一扫
顶层规划“五育”育人体系
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学校须进行整体设计,明晰目标、系统思考、整体建构。
首先,要对学校育人目标进行清晰设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回答的集中体现,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这一目的,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对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和体悟,提出具有内生性的教育主张和教育主题来落实这一教育目标。
其次,要对学校育人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学校育人体系一般包括理念体系、课程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大子体系。理念体系重点解决的是学校中“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的问题;课程教学体系重点解决的是学校中“人”的发展的载体、通道途径和方法问题;管理体系重点解决的是“人”的发展过程保障和支持支撑问题;评价体系重点解决的是“人”的发展走向,起到指挥引领作用。“人”的问题是四大体系问题的核心。
再其次,要对学校育人实践进行整体建构。所谓整体建构,即运用系统论,一切从学校整体出发,优化关键性教育要素,顶层设计教育结构,形成自成一体、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益。整体建构要求“五育并举”以学校育人目标为统领,以适切的教育主张为支撑,以育人理念体系、课程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为依托,梳理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建立学校改革整体框架,整体推进学校变革。
统筹协调“五育”之间关系
当下,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常常落虚。落实落细“五育并举”的关键,是找到切入点和抓手,在“协调”上下功夫。
一是价值归一、同向而行。“五育并举”的内在要求或初心,即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德行的内化、智识的习得、体魄的锻炼、审美的化成、劳动的铸就虽方法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价值归一,统一服务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二是引领贯通、综合育人。“五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当前学校教育最为欠缺的劳动教育为例,学校要树立“以劳立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学校设计“五育并举”落实机制,要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融合“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
三是统筹兼顾、自然化成。既然“五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其内在发展安排也应具有统筹协调性,须在设计上统筹考虑,在内容体系和发展逻辑上下功夫。“五育并举”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其意义和作用是再造培养体系,学校需要在学时上综合安排、在内容设计上有机渗透、在育人方式上统筹兼顾。学校在内部管理上,要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班级建设体系以及整体性的学校文化体系,生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学校管理方式。
深入推动“五育”下教学改革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五育并举”在学校落地,需要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学创新,提升育人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要站在全面育人高度推进“课堂革命”。“五育并举”下的课堂改革,即围绕如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重点问题,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等。
其次,要加强实践和体验教育。教育是做的哲学,“五育并举”是实践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样态和实践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实践和育人实践。要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学校教育需要加强生活实践、劳动和职业体验教育,让学生接触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习得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再其次,要强化锻炼教师育人基本功。“五育并举”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新基本功,要求教师将“五育并举”转化为一种教学能力,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综合性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益金课题“中小学践行‘五育并举’落实机制研究”【GYD2019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8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作者:王玉国
成人高考院校专业指导专属提升方案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其它本文关键词:
贵州成考网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邮件429504262@qq.com
上一篇: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小学旧貌换新颜—— “悬崖边”教学点跃升记
下一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⑫